close


「一點都不知道在說什麼…」果然,老人那種亂七八糟又天馬行空的思考邏輯我還遠遠不及,New Haven我是去過,作者教書的Yale University我也逛過,不過,這種沒頭沒腦的寫作筆法我還暫時無法適應。丟下《Where the Love of God Hangs Out》,先拾起站在一旁一直吸引著我的《Rock Paper Tiger》。

好巧不巧地,這本小說的主人翁在北京,住在北京的美國人。才翻開書瞄見第二行,我就知道我的苦日子要開始了。就像《The Imperfectionists》的羅馬街道與景觀,就像《Timeline》裡的法國地名和中世紀用字,越是融入時代背景,越容易出現21世紀美國的非常用字;「非」常用字,可不是「非常」用字。作者想強調當地文化的原汁原味卻又得讓讀者群─美國人─看得懂,所以所有地名、路標自然全用拼音表示,就連「你好」也不例外。簡單幾個以斜體之姿躍然紙上的單字,賣弄著旅居異國他鄉的優勢、把玩著熟稔雙重語言的華麗技巧,仔細想想,其實也屢見不鮮了,就如同以法國為背景來寫小說一樣,少了那句招牌「Bonjour」或許反倒讓人覺得格格不入,彷彿作者不夠用心、光是紙上談兵而不夠深入體會文化之類的,只是,看見中文,這還是第一次。

順利通過「yikatong」是「一卡通」的考驗,再無心地遇上要不是作者強調「Lao」是老、我可能壓根也不會多看一眼那被寫成「Lao Zhang」的「老張」,反正就只是一個人的名字而已,我本是這麼想。直到我遇上jiaozi。

jiaozi

殺了我吧!我的拼音最爛了。爛…得…要…命…。

「ji-a-o-zi」我緩慢又吃力地從嘴裡吐出這幾個音節,完全地日式發音方式。再試一次,「ji--a--o----zi」誇張地轉換著嘴型,拼了命似地搜尋著腦袋裡的中文字詞庫,試著讓飛速而過的中文字和仍舊在嘴唇上掙扎的發音取得一個共識。終於,「喀啦」一聲吻合上了!啊!jiao-zi,餃子啦!

Shame on me. 居然是日文的發音方式幫我找到被寫成羅馬拼音的母語單字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iss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